案例摘要: 学生党支部开展“党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既能够满足党支部党员培育需求,又能够推动基层党建工作的深化发展,实现党建工作与学生思政工作之间的有效融合,巧妙地融入学生党员培养与管理中,更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积极关注学生党员的心理健康疏导,解决学生党员日常困惑、缓解心理压力。专硕研究生党支部自2021年以来,以党建为引领,深化“党建+”工作模式,在党支部培育建设“巴林特小组”,围绕提升学生党员的心理素质,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在党建工作中的运用,将心理健康融入育人体系,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切实为党员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背景目的
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要将学生党建队伍建设放在首位,需要一支具有强大战队力和凝聚力的学生党建队伍作为有力保障。学生党支部是高校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组织在学校的“战队堡垒”。加强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和保持学生党员队伍的战斗力尤为重要,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共情能力和沟通能力是学生党员在学生阶段亟待提升的。学生党员具有学生和党员的双重身份,他们承受着更多的心理压力,在面临负面事件时更易产生心理问题。提高高校学生党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专硕研究生党支部现有党员56人,专硕班级的学生党员也均为学院各级学生团体、组织、班级中的活跃分子,是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管理工作以及校园文化活动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倡导者和领头人,对学院的教育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专硕研究生党支部以党建为引领,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围绕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主要运用巴林特小组的工作模式开展“党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从学生党员的沟通和同情能力入手,解决学生党员日常困惑、缓解心理压力,推动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新突破。
二、主要做法
(一)增强重视度,注重观念融合
思想决定意识,意识影响行为,实现“党建+心理健康教育”新型工作模式的有效融合,要强化重视度,从思想层面引起重视,这样才能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党建日常工作当中,提高党建人员与党支部成员的重视,以此实现两者的融合。
(二)培育建设党支部“巴林特小组”
从学生党员的沟通和同情能力入手,帮助学生党员稳定情绪,引导其走进自我的内心,换位思考,提出正确的应对方式,进而解除困惑、缓解心理压力。专硕研究生党支部利用“巴林特小组”团体互助形式,实现情景再现,还原故事冲突矛盾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让参与者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下诉说和倾听,学会换位思考,提高参与者的沟通能力和共情能力,缓解压力,并找到解决的方法。在过程中党支部党员获得积极的成长,培养积极的心态和思维方式,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更好地应对各种矛盾冲突,对人际关系问题的产生有新的认识。
党支部累计定期开展“巴林特小组”团体互助活动线上、线下4场,组织党支部成员积极参与。活动分为2期,4个小组,每个小组由 6 ~ 12 名学生党员组成,由 1 ~ 2 位受过培训的党员担任组长,以党小组的形式开展活动。每次活动约 1.5 ~ 2 h。活动的案例主题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矛盾冲突,以“占位纠纷”“不被理解”“晚休午休被打扰”及“服务变成了理所当然”等6个议题展开。党小组活动通过案例共享与观点讨论的方式,促进对于学生党员与同学之间关系的理解和思考。
在活动过程中,党支部书记作为小组的组长,逐步引导学生党员走进自我的内心,以情景再现的方式,将自己想象成故事场景中的不同人物角色,还原故事冲突矛盾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提出正确的应对方式。一个个典型的案例让支部党员通过倾听与换位思考,对人际关系问题的产生有了新的认识。通过重现故事、角色扮演,支部党员能够换位思考并找到了解决的方法,在活动体验中获得了积极的成长,培养了积极的心态、积极的习惯和积极的思维方式, 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以更为积极的心态面对出现的各种矛盾冲突。
三、成效反响
专硕研究生党支部建设“巴林特小组”,培养品牌项目“巴林特小组成长营”,将成长营活动长期加入到学院各类学生党员培训活动中(团校培训、525心理月),作为必要的环节开展,本次活动覆盖党支部2021级、2022级研究生党员56人。
党支部围绕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主要运用巴林特小组的工作模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党支部党员通过面对面交流、分享负性情绪体验,缓解学习生活中的困扰和压力,保持积极的心态;通过团体互助,感受彼此之间的支持和肯定,增强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正确认识自我、共情和人际沟通能力,缓解心理压力,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活动侧重党支部成员自身的无限资源,利用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或创设相关的具体场景,给学生党员提供了团体互助的心理教育平台,既缓解了日常学习压力,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经验启示................................
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要将学生党建队伍建设放在首位,需要一支具有强大战队力和凝聚力的学生党建队伍作为有力保障。学生党支部是高校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组织在学校的“战队堡垒”。加强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和保持学生党员队伍的战斗力尤为重要,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共情能力和沟通能力是学生党员在学生阶段亟待提升的。面对学生党员出现的种种问题,例如复杂的人际关系、冲突矛盾压力等,如果仅依靠传统的疏导方法是无法解决的,所以可以把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巧妙地融入党建工作中,帮助他们解决平时工作与学习中存在的困惑,疏解压力,为他们成长成才提供帮助。
(一)重视培养学生党员积极的心理品质
学生党员是各级学生团体中的活跃分子,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领头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更多的时间是在安排他们工作、指导他们开展活动,但是很少关注他们在校心理状态的好坏,而学生党员常常伴随着各种各样的心理波动,虽然他们中不乏自我调节能力强的同学,但大多数还是需要得到及时的疏导和鼓励。所以,提高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和培养学生党员积极的心理品质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
(二)善于利用学生党员自身的无限资源
学生党员在日常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冲突、矛盾,有些处理的很好,也有些却是沟通不畅的。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党员身边发生的事或典型的案例,让他们把亲身经历和真切感受传达给其他人,给学生提供了团体互助的心理教育平台,既缓解了学生党员心理压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共情能力和职业认同感,促进了学生党员的健康成长。
(三)全面提升“党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应用
专硕研究生党支部注重党建工作人员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相互融合,通过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实现人员素质提升,以满足“党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需求。其次,在党建工作开展中,注重心理健康学科爱好者的培育,定期对其进行类似“巴林特小组”组长的培训,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党员的心理素质,解决学生党员日常困惑、缓解心理压力,保持积极的心态。并鼓励、引导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与到党组织活动当中,最大限度提升党支部活动效果,切实满足“党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