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典型经验

典型经验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谈】《组织行为学》——张洪霞

《组织行为学》

——理性情感认知促高尚价值观养成

传统文化教育促社会公益心塑造

张洪霞

一、课程简介

《组织行为学》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主要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包括个体、群体和组织三个层次的行为模式,旨在帮助管理者引导、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发挥和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在内容体系上,涉及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工作动机、团队协作、文化自信、创新变革等知识点,可以在教学中针对大学生成长特点,聚焦新时代青年思想引导,着眼学生道德素养的熏陶濡染。

二、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结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

在《组织行为学》课程内容体系上,涉及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工作动机、团队协作、文化自信、创新变革等知识点,可以在教学中针对大学生成长特点,聚焦新时代青年思想引导,着眼学生道德素养的熏陶濡染。因此,凝练课程的思政育人目标为:

1)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素质;

3)培养学生具备社会责任感,具有社会公益心;

4)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image.png

《组织行为学》课程思政整体思路

明确了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可以着手重新梳理/调整/建构课程内容,有针对性地修订、完善教学大纲,使育人目标系统化地、连贯的融入课程内容体系中。

三、课程思政教学实施

(一)挖掘课程思政教育素材,进一步明确各章教学内容中思政教育重点

组织行为学以行为科学为基础,课程属性天然决定了它具有较大的思政元素挖掘空间。此外,2019年,“马工程”教材《组织行为学》出版发行,这版教材在结构布局、内容设置和案例引用上与其他教材有很大的不同,设置了很多中国本土化行为规律的内容,融入了更多东方管理智慧,为深挖课程思政元素、明确各章教学内容中思政教育重点提供了坚实支撑。受此启发,课程梳理出了各章节的思政教育重点。以第一章“个体心理与行为”为例,各小节的思政元素及案例选择如下表所示。

image.png

除了在教学设计中明确各章的重点思政元素外,还需进一步确定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的途径,特别是要注意积累、及时更新体现思政元素的教学案例。例如,在第一章第三节“能力与行为”的知识讲解中,引入“万隆会议上的周总理”自编案例,在讲述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三次力挽狂澜的事迹中分析工作中常用的能力类型心理能力、情绪能力及体质能力。从教学效果上看,一方面直观地辅助学生对能力类型知识点的理解,另一方面在解读案例的过程中使学生更多了解中国参加万隆会议的背景和成果,融入了家国情怀的思政元素。

image.png


(二)挖掘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实现课程思政元素在教学中的有机融入,润物无声

思政元素深度融入教学内容要求在“逻辑层面保持一致、知识层面配合补充、理论层次衔接递进、价值引领效力凸显”,这不仅对案例素材要求高,还要把握时机,适当、适时融入,这就要求采用合适的教学技巧和方法,控制好融入思政元素的时间、节奏和形式,既不简单流于形式,也不过度深入而导致专业课“思政化”。 例如,利用智慧树、雨课堂、中国大学MOOC等线上平台向学生推送有思政教育意义的视频资料、引入各平台上优质的课程资源进入课程。还可以实现课堂翻转,让学生课下看视频、看微课、看案例资料,课上更多地参与讨论、角色扮演等。利用课程作业或者直接开展学生课程思政讲坛,如让学生课下分组讨论如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开展个体、群体及组织管理,以组为单位制作PPT,在课堂上演讲。

仍以第一章第三节“能力与行为”部分为例,为了不过多的占用课堂时间,可将相关资料通过线上平台提前推送给学生,要求学生在课前浏览相关资料。在课程结束前以小辩论的形式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德与才”的辩证关系,确立“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主导思想。

image.png

“能力与行为”课前推送资料

image.png


总之,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需要积累并不断完善的长期工程。我们的课程思政建设处于积极探索、快速发展阶段,还需齐心协力,共同研究和改进,不断创新、完善课程思政的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才能把课程思政育人工作开展的更有成效,培养出更多既具有较高水平专业技能,同时思想政治觉悟与道德境界更高的专业人才。